即時文摘

【思考方法】語理分析的基本進路:思考離不開語言(文:阿捷) (16:30)

人異於動物,最大原因是懂得思考,而且是懂得運用複雜、具有意義內容的語言思考。思考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思考最主要的工具。沒有語言,就沒有絕大部分思想。也許有些思考不依賴語言,譬如某些圖象思維或原始的直覺思維。但是,思考愈複雜深刻、嚴格精密,就愈需要語言。語言是最好的思考或智慧形式。如果沒有語言,我們就只能有極為初階簡單的思維,與動物無異。

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也無法溝通,至少沒有深入的思想溝通。沒有語言,世界就會變得像寂寥的死城,我們無法說笑、謾罵、討論;沒有語言,就不會有哲學與宗教;沒有語言,就不會有物理學、數學、醫學、化學、生物學;沒有語言,也不會有詩歌、小說、散文;沒有語言,就無法作書立論,將經驗與智慧累積保存,傳諸後代。一言以蔽之,語言是人類智慧與文明的基石。

語言是思想的枷鎖?

由此可見,語言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思考和溝通的工具。然而,有些人認為語言是思想的枷鎖,譬如一些禪宗大師,強調「不立文字」、「不能言說」,認為語言阻礙、限制了思想、世間紛爭、思想混亂都是源於語言這枷鎖。

但試想一想,若然失去語言,我們的思考將會受到怎樣的限制、遭到怎樣的阻礙?我們將無法討論、作書立論、傳遞知識。到底是語言限制了思考,還是語言開啟了思考之道?

誠然,某些語言的表達方式的確會誤導人的思維,但這只是人們不恰當使用語言之故,而非語言本身之害。語言是工具,利弊取決於使用者如何運用,正如有個小孩寫字亂七八糟、詞不達意,你不會說這是語言之害。如果所謂的語言之害,原來是源於誤用錯用,那麼我們應該指出怎樣正確運用語言進行分析與思考(這也是語理分析的主要目的),而非摒棄語言。

語言無法表達真理?

有些禪師又認為真理無法言說,語言無法表達真理。但這是什麼意思呢?若然「真理」是指符合事實、真的句子;這顯然錯誤,因為這類知識都是用語言表達。

其次,「語言無法表達真理」這說法本身也是語言表達,所以它本身並非真理嗎?我們可以用「兩難式」來指出它的錯謬:如果語言真的無法表達真理,「語言無法表達真理」這句話也不是真理;如果語言並非無法表達真理,這句話又不是真理。所以,無論如何,這句話都不是真理。

也許,論者會反駁,真理並非指「符合事實、真的句子」,而是某種無法言說、只能用心領悟的神秘體驗、人生道理、宇宙奧妙之處。

譬如,有些學佛的人相信沒有萬事萬物是恆常不變,語言會令人落入兩邊。例如,「我」會不斷改變,下一刻我就不會再是同一個「我」。因此,「我是X」或者「我不是X」都不是正確的表達方式。因為當我說其中任何一句,似乎都預設了有個恆常不變的「我」可被描述成是X或不是X,但這預設是錯誤的。因此,我們只能夠不斷通過「這東西不是肥,又不是不是肥、又不是善、又不是不是善……」的否定方式來破除文字的迷障,領悟佛法。

這是佛家愛說的道理。然而,這是語言無法表達真理的例證嗎?不能。即使「我」不斷變化,也可能是同一個「我」。上面佛家的說法預設了「沒有東西是同一的」,但這預設極度可疑。況且,即使萬物都是不斷變化,我們也能加入時間概念,譬如:「一秒前的我是X」、「一秒後的我不是X」來正確表達事物的狀態。第三,即使我們只能夠不斷通過否定方式來說明某種佛法,這種方式也是在使用語言嘗試表達佛法。

總之,一個人再怎樣避免使用語言表達他心目中的真理,他還是需要使用語言表達他心目中的真理大概是什麼一回事。無論你再堅持「語言無法表達真理」,也需要用語言表達這想法。除非你從一開始棄絕語言、保持沉默,但這是正確的做法嗎?

言不盡意論:語言無法充分表達思想?

我們不妨先考察另一個相似的想法:語言無法充分、清晰地表達某些體悟、經驗、想法。這想法可稱為「言不盡意論」。

言不盡意論似乎有點道理。有時溝通,我們會發現再費唇舌,也難以表達心中的想法或感受。在獨思時,我們嘗試用語言表達心目中所想所感,也會覺得言不盡意。然而,這代表保持沉默、棄絕語言是最好的做法嗎?

有些思想在開始時的確模模糊糊,但只代表應該更好好運用語言表達心中所想。像我初時構思這篇文的鋪排結構,想法也是朦朧、難以把握的,但當我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想法就變得清晰明瞭。語言會引導我們思維變得更明確清晰,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往往比原初在心中醞釀的思緒更完整清晰、豐富複雜。因此,語言不但可以盡意,有時更勝於原初的意。

至於有些人往往感到言不盡意,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自己語文水平低、詞彙不夠豐富造成,無法我手寫我思。二是,人們很多時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什麼、想說什麼。人們常常以為自己正在思考一些重要的東西,其實是頭腦混沌或一片空,或者只是有種莫名的情緒或感覺難以解懷、希望對方能感同身受,而非要表達思想(至於「語言不能表達感覺」這問題,留在後兩章討論)。

當然,有些新的想法或領悟、私人的體悟或經驗,確實難以用語言表達;但這只是說明我們應該為語言注入新的表達能力,通過定義、例子賦予某個言辭新的意思,用來描述新的想法或經驗。歷史上出色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都努力嘗試用舊有語言表達他們劃時代的新穎想法、經驗與感受,新的知識才能夠建立、語言的表達效力才變得更為豐富。因此,假若你認為某種真理、想法很重要,更應該努力嘗試用語言表達清晰它。

言不盡意論是真,但它只說明我們應該要豐富語言的表達效力,以及盡量同情理解別人的說法。佛家言「不要執著文字」,這說法比較合理的詮釋版本是:我們不應該咬文嚼字、捉字蝨(挑字眼兒),偏執於文字的表面錯漏,忽視背後更重要的思想內容。當別人無法清晰表達某個想法,也許只因為暫時想不到如何用較清晰的語言表達。我們不應該咬文嚼字,苛刻地挑剔別人不精確、失漏的言說,尤其是這些錯誤失漏對論題的真假根本無關痛癢。我們應該盡量同情理解別人的說法,嘗試把有意思的想法用語言清晰、充分表達出來。

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以上所述,可見思考離不開語言。語言是思考最重要最主要的工具,對思考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我們不恰當使用語言,就會造成思想混亂不清、錯謬叢生。如果我們能恰當運用語言,思考才會趨向清晰正確。

因此,我們需要掌握語言的正確運用方式、了解哪種常見的語言誤用方式從而避開它們,才能思考得正確;這就是語理分析的建基點。「語理分析」的基本進路,就是釐清論題(或問題)裡關鍵用語或概念的意思,從而處理與分析問題。[1]

也許有認為「誰不會語理分析啊?那不過是了解一個論題的意思罷了。這實在太容易了!」沒錯,語理分析這方法表面看起來確實簡單易明,甚至可以說它的其中一個好處就是簡單易明。但一個方法簡單易明,並不表示你真的能將它運用得得心應手。要將語理分析這方法訓練到爐火純青,不單需要人們自覺地長久使用與訓練,還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概念工具、培養對抽象概念的敏感度、善用同情理解原則等等。

我們可以把「語理分析」分為主要三個範疇[2]:

1. 語理分析的基本進路:了解「釐清論題裡關鍵用語或概念的意思」的重要性。

2. 語害剖析:了解有害於思考或妨礙有效溝通的語言概念上的弊病,從而避開它們。

3. 釐清用語或概念的方法:了解定義理論與例釋法。

從上述可見,語理分析並非如想像中簡單無用。我將會逐個說明這三個範疇的內容。

註腳

[1] 「語理分析」主要源自哲學界裡日常語言學派的分析方法,李天命先生把這些方法提煉與整理,建立成如今思方學的一環。「語理分析」與分析哲學家進行的工作:「概念分析」並不相同。前者特指用來釐清語辭的用法、避開有害於思考的語言弊病的方法。後者泛指最廣義的、分析哲學家進行的工作,它不只是單純的語理分析,還包括找出特定概念的意義與內在邏輯結構,然後進行推論的分析工作。

[2] 誠如註腳[1]所言,語理分析是源自李天命先生。但本博客對「語理分析」的整理與架構,有別於李天命先生或坊間提到語理分析的思方書。本博客有志建立一個更完整、更恰當的「語理分析」架構。至於當中誰優誰劣,便交由讀者自行定論。

原文載於作者網誌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媒體上的新一代】「now表面上給了這些年輕人機會,但其實也是給了我們這些中年人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用些年輕人的視角去看世界,例如,旅行除了「喪飲喪食喪shopping」之外,還有很多可能性。」全文:...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2015年12月16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