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民心也許思變 卻又顧慮重重 (文:葉健民) (16:03)

區議會選舉曲終人散,但今屆選舉市民投票踴躍,令人驚喜。這充分反映出港人對當家作主權利的渴求,哪怕這次選舉只是關乎一個全無實權的地區性諮詢組織,大家就是對這種表達意見的機會珍而重之,全情投入。說港人只求有飯開、不關心政治的人,你們看清楚沒有?

如何解讀今次區議會選舉的結果?主流的觀點是年輕人勢將主導未來,「求變」已成為了共識。今屆選舉新增了26萬名登記選民,當中18至35歲的又佔了其中的四成多,而投票人數又有可觀的增長,這自然會令人把兩者聯結在一起,認為是年輕的「首投族」左右了今次的選舉結果。同時,大家也會着眼「傘兵」一下子拿下了8個議席的亮麗表現,輿論也因此普遍認為政黨必須要想盡辦法,去迎合這股巨大的年輕力量的口味,方為上策。我沒有「首投族」年齡構成和年輕選民投票意向的資料,所以不能完全否定這些主流觀點。但我認為,假如這次選舉真的由青年主導,而我們又假設年輕人是急於求變、較為激進的話,便很難去解釋建制派依然控制大部分議席的選舉結果,和民建聯實力大致絲毫無損的情况。又或者,假如我們以網上輿情作為年輕人的意向參考,也難以去說明為何民主黨這個年輕人眼中與時代脫節早應被淘汰的政黨,還可以保得到原有的議席和票數。誠然,「傘兵」的出現令人感到欣喜,因為他們代表新一代的理想主義,象徵一股有衝勁的政治力量興起,但我們始終要客觀地把他們的表現放在全盤結果來看。7萬票固然得來不易,但這始終只是今次總投票人數5%左右已矣。從選票數字推論青年將主導特區政治,究竟是客觀的分析,還是為配合自己政治立場的一廂情願的主觀願望?明顯地,即使新生代政治參與的意欲確實有所提高,從最終的選舉結果來看,也似乎有另一種保守聲音同步崛起,彼此互相抵消。

「民眾要求換血」說法 以偏概全

年輕人主導將來的論述的延伸,是社會普遍存在對「老人政治」不滿的說法。特別是馮檢基、何俊仁這類政治元老的落選,更被認為是公眾厭惡上一代政治人物的明證,也說明政黨換代已是大勢所趨。面對講求節奏追求新鮮的年輕世代,這些「老人物」無論在形象、行事辦法,甚至是身體語言上,自然顯得格格不入。但馮何兩人的落選,稍為有注意選情的人都會明白情况特殊。建制派對這兩個議席開盡火力,全力搶攻,誓要「擒賊先擒王」,旨在把這兩個泛民大將拿下,以重挫反對派的氣勢。對民協而言,馮檢基下馬後,如何去找一個較有全港知名度的人,去參選明年的「超級區議員」選舉,也是一大難題。建制派把馮檢基徹底擊敗,實在是對民協的致命一擊。單純「老人政治」,又或者世代鴻溝的角度,實在難以完全解釋他們的落選因由。同時,縱使今次確實有不少老面孔落選,但從全局來看,民建聯、工聯會和民主黨等三大集團的現任議員中,成功連任率至少也有七成以上。就是說,即使今次有不少新人成功的例子,民眾要求政黨全面換血的說法,也未免有點以偏概全。

當然,這並不表示政黨毋須換代更新,但對泛民而言,確有其難言之隱。能否培養新人,讓新生代上位,除了是「大佬」是否有胸襟退位讓賢,也取決於政黨資源和形勢。就是說,假如政黨地位穩固,議席眾多,讓新人試試領軍參選,即使失敗也無傷大雅。

但觀乎近年泛民勢力不斷下滑,民主黨在上次區議會選舉中,便差不多一次過丟失了原來近半的議席,而在立法會選舉中也淪為僅得6席的第二力量。在這種情况下給予新人機會,成本代價的計算,就完全不一樣了。相對於建制派,泛民也沒有其他位置,如政府公職任命等來培育新人,讓他們可以藉此建立知名度和擴闊政治經驗。而像民建聯這種財雄勢大的「保皇黨」,兼且背後又有西環全力撐腰,也自然有更多資源去安置甘心退下火線的一線人物,令世代交接更容易。因此,泛民政黨新舊更替速度較建制政黨慢,完全可以理解,而形勢較民主黨更差的民協,在換血更新的過程就自然更為緩慢。當然,這是雞與雞蛋的問題。年輕人上位也許更能創造一番新景象,殺出新路。但假如把政黨新陳代謝遲緩的原因完全歸咎於是「大佬文化」,也是有欠公允。

「本土主義抬頭」說法有疑問

新生代抬頭的提法,也自然有着政黨必須更重視本土主義的意思。「We are Hong Kong」已成為了年輕人的順口溜,而「Hong Kong is not China」,恐怕在新生代間也愈來愈有市場。事實上,民協與民主黨之所以被不少年輕人唾棄,很大程度上因為這兩個黨對中國人身分的堅持,與不少年輕一代在身分認同上出現了根本分歧。因此,今次傘兵團體表現優異而新民主同盟大獲全勝,不少評論便斷言這正好證明本土主義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張。因此,按此邏輯,政黨如要生存,必須要在身分認同及中港矛盾問題上向年輕人靠攏,全面逢迎。

但有趣的是,50多名的「傘兵」候選人,實際提出「本土」訴求、強調港人優先,其實為數不多,青年新政也許是以此打正旗號的少數例外。其餘的「傘兵」多以社區發展、公民權益、參與社區新模式為口號,甚至刻意避談政治。新民主同盟固然是一直主張香港人優先,捍衛本土。但有趣的是,該黨一直刻意和激進勇武的本土派保持距離。就是反對水貨客,口號可以叫得很響,但對光復行動卻無甚參與。同樣地,譴責自由行旅客如何攻陷社區可以說得振振有詞聲嘶力竭,但對具體行動卻又步步為營知所節制。而對於中國人身分,他們也是顧左右而言他,迴避問題。這種取態,其實迎合了香港人的口味。我們既要對中港融合表達不滿,據理力爭,但我們又期望做法能合乎文明,點到即止。再者,新民主同盟的骨幹成員早已在社區服務多年,本身就有相當不錯的吸票能力。當年范國威等敢於貿然脫離民主黨,很大程度就是基於對自己的社區實力的自信。再者,激進本土派今次如上屆一樣一敗塗地,也為所謂本土主義全面抬頭的說法,提出了一大疑問。

最大啟示:港人猶豫不決

對於香港未來政治走向,我們當然可以有各種看法和期望,但分析始終要建基於事實,忠於數據。佔中確實釋放了不少年輕人的政治能量,但從選舉結果看來,也同時激活了保守意見,高下難分。所以說年輕人將全面主導未來,未免有點一廂情願。社會上確實普遍存在求變心思,大家也顯然對現狀不滿。但這次選舉結果的最大啟示,其實是反映出港人對眼前困局的猶豫不決,舉棋不定。面對特區的政治死局,人人有話要說,因此踴躍投票,要用選票表明立場。但對於未來方向應如何定奪,大家即使求變情切,卻還是諸多顧忌。我們要求新意,希望有人能闖出新路,但對原有秩序還是不敢貿然放棄,去完全擁抱一個未知的新局。我們希望對「保皇」建制派還以顏色,但對眼前的民主力量卻並非完全信任。大家希望對權力多加制衡,但又不想見到政府癱瘓、決策無期的局面。面對北京咄咄逼人,大家要堅定說不,但又對乖張狂亂有失文明的反應,不想照單全收,又或者害怕因此要付出更大代價。這些矛盾的心情,在佔中反佔中陣營間的爭拗、「黃絲」與「藍絲」的紛擾、世代之間的矛盾中,充分反映出來。這次選舉,也許說明民心思變,但也同時湧現變得保守的情緒,結果政治格局依然維持不變。這說明各方有心人假如要把這股潛在大眾心裏的改革動力引爆出來,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更全面的論述和道理,找出更切合港情有節有理的抗爭方式,去說服大眾改變是必須而可行的。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總監、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教授。原文載於2015年11月27日明報觀點版)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

【打工仔狂想曲】咁好嘅事點解唔發生喺小編身上?真係發夢都會笑醒!報道:http://bit.ly/1NfqIhH【短片:56歲美國男「穿越時空」與18歲前自己對談】http://bit.ly/1OjF1Cx【「胸太大」辭職信主角首回...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2015年11月26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