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區選與年輕人參政(文:蔡子強) (23:46)

上月,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向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將立法會直選參選年齡下限,由21降至18歲。剛滿19歲的黃之鋒認為,目前的選舉條例,阻礙了18至20歲的年輕人擁有平等的投票權與被選舉權。他更批評香港「老人參政」情况嚴重,若司法覆核勝訴,他將考慮於2016年參選。「老人政治」是否存在於區議會?香港是否「老人參政」情况嚴重?

黃之鋒表示列舉數字,說立法會議員平均年齡為57歲,部分更年屆70歲,所以希望藉提出司法覆核推動議會年輕化。

黃只提出立法會的數字,但是,其他層面又如何?趁着區議會選舉臨近,本文又嘗試探討一下區議會的有關數字。

上屆區選新星紛紛壓老手

其實,與立法會迥異,區議會當選者的年齡,差不多足足低了十載,根據筆者數據庫的資料,2003年那一屆是45.8歲,2007年是46.5歲,2011年是46.3歲。

如果再看候選人,今屆候選人平均年齡為44.2,與上屆的44.6相若,都並不算高。

事實上,上屆區選,泛民很多重量級候選人如立法會議員,紛紛鎩羽而歸,例如李永達和李卓人分別被民建聯的朱麗玲和工聯會的劉桂容兩位新人所擊敗,震動整個政圈,報章紛紛以「擊敗重量級老將超新星威盡」、「新星勝老手氹仔浸死蛟龍」、「民建聯新星彈出得票拋離老將」、「擊倒巨人新星省靚工聯會」等作為標題重點報道。一時間,「小花」、「乳鴿」等成了報章政治版最新的潮語。

所以,年紀輕在區選絕對不是一個負資產,反而更加有利,因此不要妄言什麼「老人政治」。

上屆區議會選舉,筆者寫了一共8篇的區選系列,其中一篇提到,現任區議員一向佔有很大優勢,連任成功機會達八成,新挑戰者成功率卻只有兩成,如果在缺乏資源,不像建制派新人背後有源源不絕的支援,那麼泛民新人要扭轉劣勢,筆者從數據中,總結出有五大竅門,其中一項就是:候選人年紀輕,另外一項就是對手年齡偏高。

政黨以年輕社區幹事作生力軍

箇中的關鍵,相信部分原因,是由於社區內政黨間的競爭已經日趨激烈,要能夠成功取悅和打動選民,需要對他們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甚至日夜在區內「打躉」,這都是極花時間和精神的,少點體力也應付不來,年輕人精力旺盛,又未有家庭負擔,因此較能全心投入。

事實上,當年紀大的議員選輸了,到了下一屆選舉,政黨都傾向以年輕人,尤其是讀完書畢業後投身社區當社區幹事的20多歲後生仔上陣,取而代之。於是政黨的區選生力軍,來源都是以年輕人,尤其是社區幹事為主。

從表1看到,今屆30歲以下的候選人共有171人,佔總體近兩成,比上屆稍稍再為提高。但如果再看各大政黨,數字則更進一步,很多都在兩成以上,甚至有高達四成,以至六成。

民建聯數字上的例外

讀者可能較有疑問的是,身為「區選一哥」的民建聯,反而在「30歲以下候選人數目」這個榜中較為墮後,且只有13.3%,遠低於平均數,那麼又原因為何呢?

其實,早於10多年前,民建聯在2003年區選,因為「七一效應」而遇上創黨以來最大的慘敗,痛定思痛,厲行改革,其中一個方向就是年輕化,以年輕、高學歷的候選人,逐步取代比較「老餅」的老一輩。而因為民建聯的新老交替做得十分成功,在2007年及2011年的區選都獲得重大勝利,因此新的一輩都已站穩陣腳,因此在8年和4年之後,他們都已紛紛超越30之齡。如果看候選人平均年齡,民建聯與整體數字相若。

另外,葉劉淑儀所領導的新民黨上屆有三分之一候選人屬30歲以下新人,但今屆卻驟然下降至一成,候選人平均年齡也由39.4歲驟升至43.7歲(見表2),這是因為,2014年新民黨與沙田老牌地區勢力「公民力量」結盟,吸納了後者19名現任區議員,在壯大了之餘,亦多了一班資深地區人士。

在「30歲以下候選人數目」和「候選人平均年齡」兩個榜中,都明顯被其他政黨拋離,敬陪末席的,則是經民聯,且看它在今屆區議會選舉成績又如何了。

(本文的選民資料和數據由研究助理陳雋文協助整理,特此鳴謝)

(2015區選系列之四)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2015年11月19日)

(冰山一角?)「高院法官對裁判官的處理感到驚訝,裁判官不單沒嘗試明白被告的答辯,反而多番阻撓。」全文:http://bit.ly/1YhDYWE#明報 #明報即時新聞 #明報文摘

Posted by 明報文摘 on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15

相關字詞﹕交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