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嘉咸街考古記(中)】百年石渠 埋在檔販腳下(文:陳嘉文) (14:02)

張朝敦發現嘉咸街和卑利街有保存完整的百年石渠,過程也是毫不專業的。不過,大抵即使是真正專業的考古,考古遺址的發現過程也是一場又一場意外,二○○○年,希臘北部發現地下有一座千年古城,古城得以曝光,也是由於一個農民在農田裏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黃金桂冠。

關於石渠,那是今年年初的事了。羅雅寧一直好奇,在閣麟街上,她每次回家從扶手電梯向下望,都會看見鐵絲網圍起一塊荒廢之地,那是在結志街與威靈頓街之間、便利店背後、吉士笠街公廁旁。後來,她認識會研究石歷史的張朝敦,就請他去看看有沒有歷史價值。張朝敦跟着羅雅寧的形容,找到了公廁,「她說有個窿走進去嘛,但走了入去,又找不到,肯定就是入錯窿了。找來找去也找不到,最後亂咁行,行到去嘉咸街,於是發現了那些石渠!」

不止石渠 更是排水系統

張朝敦是香港大學的學者,也是城西關注組成員,原本對石牆的歷史有興趣,每天上下班,經過堅尼地道,總好奇那裏一堵接一堵的石牆,如何分辨來自的年代。他開始從網上看舊相,到圖書館找政府檔案,至今大概比對過三千多張照片了,「在舊相裏,我常常看見以前的馬路,兩旁有石砌的水渠,但我沒有親眼見過,所以當我在嘉咸街見到時……興奮得不得了!」

結志街至威靈頓街的一段嘉咸街,一邊的行人路旁,水渠是現今常見用石屎鋪成的,不過對面則有一道用石砌成的石渠,石塊共三行,街頭至街尾,長度近百米。然後,他再在卑利街發現更長的。他形容,這不單是一條石渠而已,而是一個排水系統。「最早期的渠,大概是一八六○年代至八○年代左右,路邊的渠都是石砌的,不過是U型的。」在舊相之中,可以見到一八九七年的皇后大道中,的確出現過這種石渠,石渠向下曲,作用是讓雨水流到這裏,再被引導至渠口。張朝敦至今只在赤柱見過U型渠的遺蹟,不過只有一小段,不足十米長。

一道U型渠 接通嘉咸街歷史

而我們現在看到嘉咸街和卑利街的,石渠是平的,張朝敦說,這是U型渠之後發展出來的,直至一九三○年改用石屎前,都是這種。「有這種改變,大概是由於汽車日漸增多,為免車輛常常誤墮渠道,於是把它們由曲變平。」一九二四年,警察公布禁止車輛駛進嘉咸街、卑利街,「好肯定的是,在頒布禁令之前,嘉咸街一帶早就水泄不通」。他翻看了逾百年關於這兩條街的報道,「一八八○年代,這裏有的是賭檔、妓寨、檔販,然後在二○、三○年代,這裏常常火燭、塌樓」。嘉咸街一帶,在英軍登陸後不久就有人聚居,民房早在開埠初期就出現,石渠大概早就鋪成,只是後來重鋪或修整,於是U型早就消失了。張朝敦早前在政府檔案裏找到一份一九二二年的工務報告,裏面就提到嘉咸街的石渠工程,從此得知,嘉咸街最遲在一九二二年有石渠。至於卑利街,石渠也有工程紀錄,年份是一九二四年,現在結志街對上的一段卑利街,石渠上還有一個三○年代的渠口。張朝敦說,香港不是沒有其他遺蹟可尋,例如太平山街附近的水巷和池巷也有,不過可見的範圍很少,大部分被石屎蓋過了,至今被發現最長又最完整的,就是嘉咸街與卑利街這裏了。「這是有原因的,檔販長期把這裏的路面遮掩,事實上根本沒人會留意這裏是否有遺蹟。只不過是我在舊相常看見石渠,就覺得這裏會否有機會仍看到呢?我是有意識地留意的。」為此,張朝敦做了一個共四十三頁的簡介,有舊圖有真相,即將交給政府,申請把它們列為古蹟。

會否被遷移被掘起?

按巿建局的規劃大綱,這些百年石渠的位置,將來會是住宅、商業大廈、社區會堂的出入位置,而巿建局也曾經建議,把地舖再向大廈移入,以騰出更多路面,如是者,石渠會否被遷移,甚至整條掘起?沒人知道。羅雅寧曾經多次向巿建局要求查閱重建項目的環評報告,想從中知道巿建局對這裏的文物古蹟現况掌握多少資料,可是,文件至今仍然下落不明。

(原文載於2015年10月18日明報星期日生活)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