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資訊科技】香港未能進入大數據時代 政府責無旁貸 (文:黃浩華) (14:44)

香港政府於「數碼21」文件多番提及大數據技術,還有早已成立的「資料一線通」網站,奈何多年來大數據技術仍未能在香港普及並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由善用數據優化本港交通網絡效率,到今年9月台北市長柯文哲將北市府的2016年度預算「視覺圖表化」,可想而知數據科學與民生福利乃息息相關。那到底當中出了什麼問題導致大數據技術未能普及?

政府需要提供足夠數據

「資料一線通」由2011年成立至今已有4年,可惜現時數據量連冰山一角都談不上,實在未能支持大數據分析項目。引致數據不足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政府各部門守舊,山頭主義林立,並沒有盡其責任把部門「IT化」,使網站孤掌難鳴。

大數據分析的先要條件是數據可以供機器讀取,但政府部分數據只能維持於人類可以讀取的文件或圖片,將文件轉化為機器可以讀取的數據似乎還有一段漫長的路。以立法會對外公開的文件為例,每次文件的樣辦也不固定,表格的列行不一或是資料不齊全(註1、註2),甚至是一些電腦掃描圖片(註3),電腦程式自動辨識便難上加難。再者,大數據分析需要的原始數據正正就是精華所在,不過政府提供的開放數據往往是經過處理及整合的數據,使到數據發掘不能實踐。

私隱問題成另一障礙

大數據及開放資料的另一前提是要確保數據沒有觸及個人私隱外泄。香港長久以來對私隱問題重視不足,由本港醫院的電子病歷,到2010年八達通私隱轉讓給第三者事件,還有大家日常收到的電話廣告滋擾,可見私隱問題在本港無處不在。政府有責任就私隱問題把關,令大眾能放心接受大數據分析帶來的好處。

大數據需要的不是創科局

最近特首梁振英經常提及創科局,我們是時候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政府的創科局真的有能力為開放數據帶來一個新的局面嗎?」事實上,如果要真正達到開放數據,政府欠缺的不是創科局,而是一班實事求事、擁有科技思維的高官及公務員,去打破一個長久以來受守舊及官僚制度枷鎖的困局。

政府停滯不前 民間可命運自決

除了要求政府大力投放資源於開放數據項目之外,市民亦可以自發建立數據分享及收集平台「民間資料一線通」。透過定期監察香港網站例如傳媒、政府機關及大型機構,加上不同算法、機器學習及網頁爬蟲技術,將數據收集和整理步驟自動化,令雜亂不一、零散的數據轉變為井井有條的數據,亦可為香港進入大數據時代開拓一條新出路。

註1: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2015年4月9日(星期四)參觀山頂纜車行程

註2:〈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考察廢物管理設施 2013年5月11日(星期六)

註3:議員個人利益登記冊——吳亮星議員選舉捐贈/財政贊助

作者為前線科技人員成員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原文載於2015年10月20日明報觀點版)

掌握最新消息,請Like「明報即時新聞」fb專頁!http://www.facebook.com/mingpaoinews

【新產品】部分參展商聲稱平衡車時速可達30公里,而充電2小時可行約20公里,車身可360度旋轉。據了解,平衡車零售價由1000元至1300元人民幣不等。報道:http://goo.gl/Jjkdz7【單車小店順風車駛到終站 Keith媽...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2015年10月20日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