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文摘

【趣談三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誤解(文:普通人) (17:52)

如同主題,這句俗諺沒意外應該大家都有聽過,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可分成兩種解釋。

一般比較傳統的說法,是這句俗諺的出處,來自一本名叫《掃迷帚》的小說。《掃迷帚》的成書年代在清朝末年,故事內容跟三國毫無關係。

會提到廖化是因為小說中出現了一名老者,見到年輕的書生主角認真地編訂縣志,因此嘲笑他「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意思是說這麼個乳臭未乾的小子,竟裝得一副文學大家的模樣。

這老者想表達由於蜀漢後期的名將凋零,就連廖化這等貨色,都可充當先鋒,用來比喻缺乏人才的窘境。不過拿廖化來開刀是滿奇怪的,真實歷史先不談,就拿民間盛行的小說《三國演義》來講,廖化還是滿活躍的啊!

另外一個比較新派的解釋,是說蜀漢疏忽人才的培育,搞得廖化都已經髮蒼齒搖,還得披甲上陣,同樣是說明無後起之秀的悲哀。

這樣的說詞倒是有些道理,在蜀漢滅亡前三年,蜀漢將領宗預曾和廖化感嘆兩人年過七十了,不需要拉下臉皮,去登門拜訪年紀輕輕就入主中央的諸葛瞻(諸葛亮之子)。然而到了蜀漢滅亡那年,廖化還得親自統兵去抵禦曹魏的侵略。

不過也不能因為這樣,就說蜀漢沒人才,三國時代七老八十還沒退休的戰將也不算少,只說廖化未免對他太不公平了。

歷史上的廖化在蜀漢建立開始,一直都算得上是一線將領。廖化首次在《三國志》裏頭出現,是在劉備稱漢中王時,封關羽為前將軍,廖化則是擔任關羽的主簿。

主簿屬於比較高階的行政祕書,因此可以判斷廖化的教育程度不差;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廖化輾轉逃回蜀地,劉備東征孫吳時,廖化還自領一軍參與,表示他的軍事造詣也有一定程度。

諸葛亮主政時代,廖化轉任丞相府的參軍,也就是諸葛亮的軍事顧問,同樣身為丞相參軍的還有諸葛亮器重的馬謖。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廖化的韜略也令諸葛亮肯定。

到了北伐時,廖化先是都督蜀漢境內的廣漢郡,後來又擔任從曹魏手中奪過來的陰平郡太守,這代表廖化也有地方執政的經歷,而且還是最為凶險的魏蜀邊境。

諸葛亮死後,廖化逐漸變成蜀漢軍事的中堅份子,後來更是當到了右車騎將軍,一直協助著姜維繼續北伐曹魏。《三國志》引裴注的《華陽國志》提到:「時人語曰:『前有王、句,後有張、廖。』」

「王、句」是王平和句扶,「張、廖」就是指張翼和廖化了。換句話說,他們就是蜀漢後期的四大天王。

資歷這麼完整,又跟魏、吳兩國打過交道,這樣的人才可是求之不得的耶!在廖化的身體狀況允許的前提下,蜀漢借重他的經驗與才幹也很合理吧?

不過話說回來,廖化在蜀漢滅亡前還生龍活虎的,卻在蜀漢滅亡的隔年,遷移到洛陽的途中去世。我想這除了國破家亡的打擊之外,大概也讓頓失奮鬥目標、讓身體鬆懈了有關吧!這故事告訴我們,要活就要動。

所以總結Anthony Yuen這位朋友的問題,廖化從來就不是備胎,平心而論,蜀漢時期他都稱得上是主流戰將。

至於為什麼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諺語流傳,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在《三國演義》的廖化,出現的時間橫跨前中後期,在前期的他還只是副將的角色,但等到關張趙等前期A咖退場之後,讀者們無法接受在後期挑大樑的廖化。

這大概就跟年輕時喜愛5566的七年級生,看到Spexial會覺得是邪門歪道,是同樣的道理。

(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明報》立場,原載於作者專頁,標題為編輯所擬。)

 

 

【媽~好亂啊!】不過,警方昨日話不宜就「朱經緯」及「7警」案與網民交流...報道:http://bit.ly/1j2alsT【警隊設fb專頁 如何回應網民「七警」提問? 警司:市民可從其他渠道查詢案件】...

Posted by 明報即時新聞 on Tuesday, October 6, 2015

相關字詞﹕文摘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