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港聞

【深度攝影圖輯】花非花 報非報 幸福與殘酷的張力:本土攝影家楊德銘的弔詭紀實美學 (15:17)

農曆新年的花市,是香港最擁擠的城市風景線。網絡上的有關年花的圖片多不勝數。但你記得多少張?當許攝影師埋頭於構圖、修圖之際,有人早已超脫了這個境界,帶給我們一輯最棒的年花攝影集。

文.茂斯 (本文配圖由楊德銘提供)

紀實攝影師有好幾種:本能型攝影師,擅長在紛亂躁動的現場,捕捉千分一秒的精彩;意識型攝影師,能預判人物和物件的移動,光影的變化,等待各種素材匯集到最佳構圖框內,按下快門捕捉決定性瞬間。我們今日介紹的本土攝影師楊德銘,是前路透社駐港攝影師,擁有以上兩種能力,但他更應被歸為第三類型——思想型攝影師。

表面上,楊德銘這輯相片,全部在拍攝年花和報紙,但他的花,非花,他的報紙,也不僅僅是報紙。這組圖片的美學內涵,其實在於兩種南轅北轍的物件相結合而迸發出的弔詭(Paradox)。在美學而言,這兩種物件的原初內涵相距愈遠,並置而爆發出來的內涵張力便愈強。

年花,一般被視為幸福、吉祥、快樂,基本無甚爭議。基於監督社會的先天性功能,香港的報紙大多報憂不報喜,死人、塌樓、犯罪、倫常崩潰,恐怖、殘酷和不安每天都佔據了大量版面。

楊德銘這輯圖片的內容,第一是年花,第二是報紙,第三是捧著它們的人。第四層,攝影師從內容開發到內涵,用恐怖的報紙顛覆了幸福的年花,第五層用幸福的年花提醒了人們現實的殘酷,第六層是花、報、人三者糾纏得難分難解的弔詭況味,留待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想像你從弔詭中想起了什麼,得到了什麼。這些內涵深度,層層鋪展開去,也決定了單純拍照行為和紀實藝術的分野。

已經多少年了?我們可能每天會用這些報紙來墊桌吃飯,幸福的菜汁滴下,跟恐怖的標題纏綿交融著。一場暴雨來襲,報紙也會變成你的臨時雨具,恐怖的標題隨水化開,朦朧得像雨中街道。大夥兒興高采烈去燒烤,殘酷的標題也會在爐內燒著碳塊,殘酷,供給你美味的雞翼。弔詭,其實一直遍布於我們的生活中。

楊德銘敏銳的觀察力,在於對深度發掘生活,然後用美學的方法將之建構於有形。這在本土攝影師當中,相當罕見,尋常逛花市,順手拈來,已屬經典,堪稱本土攝影大師。他有系統地整理出這個深度攝影主題,除了供攝影愛好者欣賞以外,也啟發了許多拿著相機的人:你們可以嘗試在日常中挖得更深,去挖這個城市,去挖你自己,而不是沉迷於器材和Photoshop。

楊德銘最近正跟藝術家張康生舉辦一場聯展和對話,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楊德銘的facebook專頁網了解更多。當然,裡面還有更多的精彩攝影集:

https://www.facebook.com/paulyeungvision?fref=ts

《「勾犀科實」對話展》

展期:2015年2月8日至3月1日

時間:早上11時至晚上6時(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查詢:3177 9159/ info@lumenvisum.org

 

 

攝影師簡介:

楊德銘(Paul Yeung),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影像及傳播」碩士畢業。2000 年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畢業後加入攝影記者行列,曾任雜誌圖片編輯、路透社及經濟日報攝影記者,中文大學及珠海書院新聞攝影課程兼任講師,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前主席。屢獲香港報業公會、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和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頒發的新聞攝影獎項。曾與不同攝影師創辦本地攝影期刊《與xx不符》(2009 - 2011) 及《麻雀》(2009 - 2011)。曾參英國奧運「Road to 2012」藝術計劃項目「Count to 12」,並於國家肖像畫廊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展出 (UK,2011)。2012 年3 月在刺點畫廊舉辦首個個人攝影展「花非花」(HK, 2012)。其他展覽包括:「反正我信了」攝影聯展(HK, 2014),連洲國際攝影節「鴛鴦:香港當代七人展」(China, 2013),「後直:當代香港攝影」攝影展 (HK, 2012),「八九風光如此美好」個人圖片展(HK, 2012),「IC Show」英國金匠學院碩士畢業展 (UK, 2011),「柒菲-與展覧不符」攝影展 (HK, 2010),「北」攝影展 (HK, 2010),「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HK, 2008) 及「藝術在廠廈之圖像反思藝術展」(HK, 2008)。

相關字詞﹕編輯推介 紀實攝影 楊德銘

上 / 下一篇新聞